唐纳德·特朗普的野心非常明确:他希望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。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他正从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共和党领袖之一——罗纳德·里根——那里汲取灵感。
与里根类似,特朗普正采取一种复兴主义的策略,重点包括减税、强化军力以及通过征收贸易关税来推动本土工业。
尽管两者表面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,但时代背景、经济现实和全球环境却存在巨大差异。
相似的工具,不同的目标
里根在使用关税方面颇为谨慎。上世纪80年代,他的政府迫使日本实施自愿出口限制(VERs),这是一种针对汽车和钢铁等产品的谈判式配额。
这些举措并非旨在永久限制贸易,而是作为谈判筹码,帮助美国企业获得更多海外市场的准入机会。
相比之下,特朗普的做法要更为激进。在第一任期内,他相继对中国、欧盟、墨西哥和加拿大发起贸易战。如今,他的最新提案更进一步。
在2025年竞选期间,特朗普提出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“统一基础关税”10%。这一提议后来演变为分层制度,目前的默认关税率为10%。
针对中国的关税高达60%,大多数商品则维持在30%左右,钢铁、半导体和电动汽车等关键行业面临更高税率。
此外,特朗普还针对特定商品和贸易伙伴加征关税,例如汽车25%、金属50%,以及对来自加拿大、墨西哥和欧盟的进口商品征收11%至50%的税率。
与里根不同,特朗普并未将关税作为短期施压手段,而是将其视为长期经济战略的支柱。这标志着政策方向的根本性转变。
截然不同的经济背景
里根上任时,美国正面临约11%的高通胀。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·沃尔克(Paul Volcker)誓言控制通胀。
结果是惊人的利率飙升,超过20%,导致1982年经济陷入严重衰退。
但这种短期阵痛为之后数年的通胀下降、利率走低以及强劲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。
在财政方面,里根政府也拥有更多的灵活性。债务占GDP的比例仅为30%至40%,这使得政府既可减税又能增加国防开支,而无需担心财政极限。
在全球层面,经济全球化尚处萌芽阶段。美国依然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,而当时的主要经济对手是日本,而非中国。
相比之下,特朗普若再次入主白宫,将面临完全不同的挑战。目前美国债务水平已超过GDP的120%,大大压缩财政空间。
尽管美联储已大幅加息,但由于通胀顽固,利率仍处高位,核心通胀率依旧高于2%的目标。
同时,全球供应链高度交织,美国严重依赖那些被征税国家的进口商品。多年来的外包也削弱了本土制造能力。
此外,特朗普还将面对破碎的地缘政治格局:愈发强硬的中国、趋于保护主义的欧洲、以及高度两极分化的美国政坛,在贸易和财政政策上缺乏两党共识。
里根在一次短暂的衰退后迎来了有利的经济周期,而特朗普则可能直面财政紧张、高利率、全球竞争激烈、产业链疲弱等严峻挑战。
里根的成绩单:功过参半
历史普遍对里根的经济管理给予积极评价。在1981–82年深度衰退后,GDP在1983至1989年间年均增长超过4%。
失业率从近11%的峰值降至其总统任期结束时的5%左右,通胀也大幅回落,提升了消费者购买力。
金融市场表现亮眼,标准普尔500指数在其任期内累计上涨逾250%,增强了投资者信心。
但这些成果也伴随着代价。美国国家债务从大约9000亿美元跃升至2.7万亿美元,引发了长期赤字担忧。
同时,贫富差距扩大。财富增长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群体,里根的“涓滴经济学”政策也因此饱受批评。
值得注意的是,里根征收的关税具有针对性和临时性,一旦达成目的便予以取消,从未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常态部分。
特朗普能否复制奇迹?
如今,特朗普所主张的大规模减税与高额关税组合面临更大的风险。
这或许能在短期内提振商业信心,但结构性障碍可能很快会抵消其正面效应。
一个重要担忧是债券市场的反应。如果在高赤字的背景下再推减税,可能引发投资者恐慌,推高美国国债收益率。
这将抵消减税带来的刺激作用,尤其对房地产和科技等依赖融资的行业造成打击。
此外,广泛征收关税很可能在生产端和消费端推高成本,而当前美联储仍在努力压制通胀。
若物价继续上涨,美联储可能不得不推迟降息,甚至恢复加息,从而进一步打压经济增长。
目前的美国经济无法在短时间内用本土产能替代进口。重建制造体系需要数年时间。短期内,关税更可能推高价格、抑制产出。
在国际舞台上,风险更大。美国正面临盟友的质疑、中国的崛起,以及一个分裂的全球秩序。
这与里根时代冷战格局下的团结氛围大相径庭。
若特朗普希望重现里根的辉煌,他必须提升财政可信度,制定明确的工业政策,妥善控制通胀,并在不疏远关键贸易伙伴的前提下重建外交战略。
结语
特朗普和里根都坚信美国的例外主义,也都重视关税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。但里根所处的是低债务、低通胀、强工业的有利环境,而特朗普所面对的则是一个脆弱得多的现实。
里根带来了真正的经济增长与信心复苏,尽管也引发了债务和不平等问题。
对于特朗普而言,前路更为艰难。如果他希望超越里根的政治遗产,就必须证明激进的关税与深度减税政策能够带来持久的繁荣,而不会破坏市场稳定、激化通胀,或让美国在全球舞台上陷入孤立。
有勇气固然重要,但在当今世界,唯有严谨的政策、稳健的经济治理与聪明的外交才能让雄心落地。